守寡近50年,她照顾陈赓前妻的老母亲,把三个儿子培养成少将
1961年3月,北京下着小雪,陈赓在病房里最后一次握住傅涯的手,没来得及交代孩子的事,只挤出一句“别哭,后面路长”。十分钟后,心电图拉成直线,42岁的傅涯成了四个孩子的寡妇,外加一位非亲非故的八旬老太太——王根英的妈。
1961年3月,北京下着小雪,陈赓在病房里最后一次握住傅涯的手,没来得及交代孩子的事,只挤出一句“别哭,后面路长”。十分钟后,心电图拉成直线,42岁的傅涯成了四个孩子的寡妇,外加一位非亲非故的八旬老太太——王根英的妈。
1943年夏末的一个午后,延安南门外的窑洞区传来一阵小小骚动。几个学员奔走相告:“陈司令又把日记交人了!”那天,刚调到总司令部通讯科的傅涯正好路过,手里还攥着上午刚打好的电报。她愣了一下,随口回了一句:“交日记?那可是他的宝贝。”周围人哈哈大笑,笑声里却带着几
可要是把时间往前倒个八十多年,地点换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根据地,一个二十出头、如花似玉的大姑娘,对着一个刚死了老婆、还发誓要为亡妻守孝三年的将军说这话,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非同寻常的劲儿。
2010年1月4日,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,一位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,这则消息传开后,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轰动!
1960年夏天,丁香花园的一张合影留住了一个家庭最后的团圆时刻。
1961年初春的上海,乍暖还寒。丁香花园里那栋静谧的小楼中,电话铃声清脆地响起,划破了午后的宁静。电话是陈赓打给上海市委的,彼时,这位58岁的开国大将正因严重的心脏病在此地休养。电话那头,是他的一位老战友,也是上海市的主要领导之一。陈赓的声音带着病中的虚弱,但
1949年10月下旬的广州,珠江夜风带着秋凉,中山纪念堂门前依旧人声鼎沸。城市刚刚回到人民手中,庆祝的彩旗悬在树梢,一派欣欣向荣。此刻,一位年轻女军干事正匆匆走进大堂,她叫傅涯,是陈赓大将的夫人。战事初定,她并没被喜悦冲昏头脑,心里惦念的还是失散多年的至亲。
1980年初冬,一封由香港转递的薄薄蓝信封飞抵北京西城。信里只有寥寥数语,却足以让已近花甲的傅涯彻夜难眠:父母在台北病逝,骨灰暂厝慈恩公墓,子侄盼望与大陆亲人相见。对常年忙于整理《陈赓日记》的她而言,这是迟到太久的呼唤,也是压在心口多年的牵挂。
1992年6月,一位74岁的老人执意要去台湾,她是开国大将陈赓的遗孀傅涯。
1961年3月17日凌晨,上海华山路的春雨敲着窗棂,噩耗自电话那端传来——陈赓大将病逝。彼时远在北京功德林的宋希濂正伏案读报,听到消息,他愣了片刻,随后把眼镜重重放回桌上,轻声自语:“又少了一位并肩的兄弟。”这声叹息并非客套,而是出自三十载风雨交往的肺腑。宋、
陈赓晚年,就是在他生病的那几年,正值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。这十年中,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,也遭受到严重挫折。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,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。在此期间,党内斗争开始变得复杂而频繁。陈赓是一个热心肠的人,对党忠心耿耿,旗帜
1985年10月中旬,纽约肯尼迪机场候机厅的广播不断提示登机,七十七岁的宋希濂却始终站在出口处,一只手紧紧攥着西装内袋里的信封。那是他凌晨特意去银行换好的崭新美元,整整厚厚一叠。几分钟前,他刚接到友人电话——陈赓将军的夫人傅涯已通过安检,很快便会出现在面前。
前几天去山西平遥旅游时,我在当地一座旧宅子里看到陈赓将军和他妻子的故事。说是旧宅子原是他俩的老房子,墙上有他们年轻时的照片。看着黑白相片里穿军装的陈赓和傅涯,讲解员讲起了这段传奇。我才明白为啥当年他俩结婚前硬生生拖了三年,差点闹到“先斩后奏”的地步。
2011年10月8日,湘乡东台山公墓。秋雨刚歇,薄雾未散,几名白发老兵把两副骨殖并排放进同一座青石墓穴。人群静得只剩呼吸声,所有人都明白:这一刻不只是合葬,更是跨越72年的重逢。
春天开头,总是不缺乏故事气息。1961年那个三月,园子里的柳芽刚冒头,街上卖鲜花的吆喝声也渐渐多起来。然而,就在这个“万物复苏”的时候,陈赓的噩耗震了大半个北京城。真是不到半个月前还见他硬朗着走路,谁能想到,他这一场心梗,说走就走了。凌晨那会儿,傅涯始终没肯闭
陈赓住进上海的丁香花公寓那年,心里头算是翻了个小江湖。本来嘛,他这人往常人缘不差,吃茶聊天都有人盯着,可这会儿养病在屋里,竟然门庭冷落,连一个上门问候的都没有。陈赓有点想不通,媳妇傅涯那一句实话,把他气得当场挥起手来:“明天你必须替我去给他们道个歉!”这当口,
1992年,台湾桃园机场。傅涯走出机舱,四月空气里夹着点旧报纸的微尘味。她看见航站楼外,一溜儿轿车停成队,远远望去,人头涌动,却认不出哪张脸属于家人。这场迟到三十四年的团圆会,是用孤独的余生换来的。